有时候银行离职比入职还难
离职本该是一个体面的告别,却在银行业变成了一场拉锯战。银行员工从提出离职到最终拿到离职证明,这条路走得比登天还难。
1
银行的离职流程堪称迷宫探险。
表面上看,劳动法明确规定提前一个月告知即可离职。
可实际操作中,这哪是一个月的事?
有人硬生生拖了半年才拿到离职证明,期间饱受折磨。
更有甚者,工资被无故扣发,各种刁难接踵而至。
离职审批流程简直就是一场马拉松。
从直属领导到部门主管,从人力资源到分管行长,每一关都像过筛子一样被刁难。
签个字都要等得望眼欲穿,仿佛在签什么机密文件。
更可气的是,有些领导明明在办公室,却总说在开会,就是不见你。
领导们的"关怀"简直令人窒息。
一听说要离职,立马变身知心大哥大姐,今天找你谈心,明天约你喝茶,后天甚至要找你家属谈话。
这哪是关心?分明是变相施压。
还美其名曰"冷静期",仿佛员工离职是一时冲动,需要被纠正的错误决定。
最讽刺的是,银行明明在招聘时承诺"尊重个人职业选择",可到了真要离职时,各种刁难接踵而至。
从提出离职到拿到证明,动辄三个月起步,半年都是常态。
这期间,新工作苦等,旧岗位煎熬,人在职场,身不由己。
2
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:人力部门有离职率考核指标,关键岗位人员流失会带来阵痛期,现有工作量已经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。
所以,能拖就拖,能劝就劝,实在不行就使绊子。
这种为难往往逼得员工不得不走极端。
有经验的老员工都知道,要想顺利离职,要么找关系疏通,要么耍横到底。
温温柔柔讲道理?对不起,那只会让你的离职之路更加漫长。
有位同事就是因为新公司入职在即,实在等不及了,直接冲到行长办公室大闹一场,第二天离职证明就批下来了。
而那些循规蹈矩的员工,只能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,眼睁睁看着新工作的入职时间一天天逼近。
没有人脉的银行人,连体面地说再见都很难。
许多人不得不找关系疏通,托人说情,就为了拿到一纸离职证明。
这种现象令人不禁发问:银行引以为傲的规范化管理,为何在离职环节如此不堪?
3
原本应该是职业生涯新篇章的开启,却变成了一场体面与尊严的拉扯。
当你决定离开时,才发现入职时签的不是合同,而是投名状。
一份工作,进去难出来更难,着实令人心寒。
银行的离职难题,早已不是个例。
领导把控制建立在为难和刁难之上,既不专业,也不体面。
与其说是在挽留人才,不如说是在消耗双方的信任和情谊。
一份工作关系的结束,本该是双方握手言和的时刻,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拉锯战。
但在当下的银行业,体面离职似乎成了一种奢望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