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银行基层员工感到崩溃的,从来不是工作压力
工作压力大?加班熬夜?这都不算什么。银行基层员工真正崩溃的,是那些让简单工作变得复杂、让正常流程变得扭曲的荒谬规则。
1
台账要做两份,一份是实际工作用的,另一份是应付检查的。
会议要开两次,一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,另一次是为了拍照存档的。
材料要准备两套,一套是日常操作的,另一套是迎检专用的。
这种双轨制的运行模式,正在蚕食着基层员工的时间和精力。
这种分裂式的工作状态,正在消耗着每个基层员工的心力。
表面上看,一切都井井有条,实际上,大家每个人都心知肚明,却又不得不配合演出这场荒谬的演出。
2
电子化改革本应提升效率,却让基层员工疲于奔命。
同一笔业务需要在多个系统间反复倒腾,纸质流程未减,电子流程又增,本该一次完成的工作要重复好几遍。
系统之间互不兼容,数据无法互通,基层员工沦为了高价值的"搬运工"。
原本期待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没有减轻工作负担,反而让工作变得更加繁琐。
检查永远在路上。
专项检查、内部巡视、合规督查、综合考核接踵而至。
基层员工疲于应付各类检查组的到来,整理近三年的台账资料,准备详尽的汇报材料,配合现场询问,陪同实地走访。
前一轮整改报告刚提交,新一轮检查又开始了。
痕迹管理更是让人窒息。
工作群里的每句话都要慎重,因为可能成为检查的"证据"。
会议必须拍照,培训必须签到,学习必须截图,一切都要留痕。
工作的重点从"把事情做好"变成了"把痕迹做好"。
这种本末倒置的管理方式,让基层员工备感压抑。
基层网点承受着巨大的考核指标压力,却还要分散精力应对各种形式主义。
客户经理本该专注于服务客户、拓展业务,却要花大量时间在各类台账、报表和检查材料上。
真正用于业务拓展和客户服务的时间被不断压缩,却还要承担越来越高的业绩指标。
3
更让人无奈的是,这些繁琐的规则和流程往往是相互矛盾的。
今天这个部门要求这样做,明天那个部门又要求那样做。
各个部门的要求往往顾此失彼,缺乏统筹协调。
基层员工不得不在各种矛盾的要求中寻找平衡点,像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。
这种种荒谬的规则,正在耗尽基层员工的热情和干劲。
大家不是害怕工作辛苦,而是厌倦这种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、把务实的工作变形式的扭曲逻辑。
真正让银行基层员工崩溃的,从来都不是工作本身的压力,而是那些让工作变味的东西。
当工作的重点从服务客户、创造价值变成了应付检查、制造痕迹,当效率和质量让位于形式和表象,基层员工的职业倦怠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页:
[1]